学校要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始于信,重于知,达于行”——保定七中高中物理“七度智慧好课堂”课例研究

作者编辑:保定七中 点击次数:2272次

吕校长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反思:

课堂教学重在精心、精致设计,贵在让学习真实发生,彩在教、学、悟的自然、依然和突燃(突破难点的顿悟)。课堂过程的关联、入境、巅峰、闭合、开放。课堂体系的全程、全景、全情。学智过程的讲学、导学、学问、习得。课堂教学任务——课程体系实施——心智文化模式架构。课堂(师生教与学)——学堂(师生同伴,师设计与师生共学问)——学习空间(沉浸式全境、共情、灵动、开放、达成)逐步迭代和升级。

12月28日,北京晓羊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文江第四次深入保定七中高中部对物理学科进行课例研究指导。

本次活动吕校长还特别邀请了中国教育设计联盟常务理事、厦门行之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厦门行之教育集团创始人、学习型校长研修院执行院长王晓文参加。同时,保定七中校长吕金起、副校长屈峥嵘、校长助理崔东海、校长助理张明、高中教研处主任李立灵、高中教务处主任兼高三年级主任杨彩霞以及教研教务副主任、各级部主任、教学副主任、各学科教研备课组长及物理学科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三新”归一的特殊时间节点,在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转为能力和素养立意的时间节点,课堂改革势在必行,而行动研究是课改的唯一途径,保定七中审时度势、明确目标、优化路径、实践践行、坚定不移的继续进行课例研究活动。

本次执教教师是高中物理学科王惠老师。经过“一课二上三议”的“磨”、“讲”、“议”、“思”,王惠老师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一课,从“一上”课堂流程的繁琐、空洞到“二上”课堂结构的简洁、实际,她亲身体验了“七度智慧好课堂”课例研究“同课重构”带给她的意义。

教研组长诸葛增辉和同学科教师宋庆祥、张翠宣、张彦老师分别从课堂容量、情感升华、思维训练、课堂节奏、教师评价、模型建立、展示培训、平板应用等不同角度给予中肯的点评。

校长助理崔东海老师强调了执教教师时间把控的重要性,同时肯定了王惠老师的课堂合作是基于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交流、真合作。

教研处李立灵主任认为本节课具有“高认知”、“高投入”、“真实情景的介入”、“反思”的特点,深度学习在课堂上发生。

刘文江院长对执教教师王惠老师的教学悟性、技术应用、课堂结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执教教师临场的应变和对生成问题的捕捉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王惠老师的课例研究,我们对物理定律应用课的课堂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思路:用中总结战法,再去用,然后在这个大框架下,进一步思考具体去优化哪些细节,怎样合理地使用我们的信息技术手段。

除了对物理课例研究的精准点评,刘院长还为级部管理干部及学科教研备课组长做了题为“七度智慧好课堂的打造—保定七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的精彩讲座,并为我校课改提出具体建议。
    刘院长指出我校的课堂改革“正逢其时”,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完善课堂教学的流程,提升课堂效率方面确实是走在了保定市乃至河北省的前列,但是还有很漫长的路需要去探索。正如杜威所说的“如果我们在用过去的方式去教现在的学生,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和未来”。刘院长首先用一道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语文试题,启发在场教师思考课堂教学的导向,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才能真正适应未来新课标的要求。和知识立意比起来,能力和素养立意的高考题靠教是教不会的。我们的评课始终在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为什么要把教变成学?为什么要让学习真实的发生?为什么要把学生的学习放在课堂正中央的位置?为什么要把教室变成学堂?因为未来的高考试题是教不会的,必须经历、体验,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建构,才会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才能很有信心的走上考场。保定七中把课堂改革浸入信息化的手段,两者融合起来,是一种交叉式的创新,确实进入了“无人区”,只有靠自己去研究、琢磨、尝试、总结、反思,不断地完善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的目标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好我们常态教学课堂结构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做到朴实、真实和有效。

“七度智慧好课堂”是三者的融合。一是“好课堂”。在我校课改早期,冯恩洪教授的“中国好课堂”向我们提供了教学中的三个基本原则:“问题、合适和合作”,注重学情的反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问题的情景、问题的设问角度、问题最终的呈现形式、课堂的生成方面都有了比较深度的研究。我们目前的课堂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能够形成“思、议、展、评”的小闭环;二是“智慧”,我校各班级全员引入了平板电脑互动教学,它更多的是一种教学的手段,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常态化的应用;三是“七度”,“七度”更多是我们课堂评价的一个导向。这个导向就是我们认为好的课、有效的课、真实的课,利用信息技术充分的课需要在七个度中有所体现,但并不限于这七个度。 

“信息度”。总量和流量保障的是我们的信息度。而适当的信息刺激或达到一定强度的信息刺激才是学生产生学科思维、产生学科知识构建能力的前提条件;

“思维度”的达成往往靠问题与生成。问题是思维的钥匙,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思维的延展、思维的深化(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度、精确度)都是要靠问题。高考命题往往也是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同问题变换维度和角度。思维度的另一点就是生成。 

“练习度”, 强调学生的体验与应用。没有体验与经历的过程,无法形成学科能力,但不加选择、不问对象、没有甄别、机械训练、大水漫灌式的“题海战术”不可取。我们通过技术手段精准诊断学情,选择的练习有思维规律支撑、有针对性、有指向性,还要低量高效、低投入高产出;

“参与度”,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不仅仅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目的和手段之一;

“展示度”是指输出与分享。它的优势在于一方面学生之间可以生生互动,相互启发,另一方面对于展示者意义非凡;

“达成度”,是指一节课有目标与反馈。一节课要走到哪,走到了没有,通过什么方式走到的,还留有哪些遗憾;

“精准度”是指个性与适配。面对大班教学,每一个孩子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

我们需要因人而教,因材施教。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是“把大规模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相结合”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班级教学不可能做到一对一的辅导,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把过去的“漫灌”变成更精准的“滴灌”,重塑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更主动,让我们的学生更精彩。

吕校长进行了总结发言。吕校长指出,学校经过三次洽谈,基本确立与天津市教育考试研究所签订了深度合作的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七中正在打造的智慧好课堂这个模式要输出到天津,优秀教师带模式输出。二、七中的艺体特色课程这个品牌输出天津,教练带着课程输出。三、七中教师子女如何享受天津高考优惠政策。四、天津教育考试研究所的高考备考课程资源、专家资源、优秀师资以及其它高品质教育平台与七中分享和共建。

吕校长与大家分享了一些感悟。

01

脑袋要跟上新时代,若不就是生在新时代,思想在旧时代,行走在过去时,就是真正的僵化老化。我们一定要与新时代相关联,一定要高度的融合,你的意识才能升级叠代,才能引导你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列。这样一来,你的课堂、你的教学思维,包括你的心流就和别人不一样。

02

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让学习真实的发生,让课堂走向课程,让课程升华到文化,最终形成课堂文化,形成七中的品牌文化。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是我们要坚持走下去。

03

我们要大力的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增强自己的语言魅力。只有跨界的思维没有魅力的语言是打动不了学生的。试想一下,物理老师、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甚至是体育老师如果有丰富的语言,如果有跨界的思维,有饱满的学科之外的知识的时候,你的这堂课就不是作报告,不是搞讲座,变成和学生一起讲故事,发生故事,学生就会喜欢上学习知识。基于这一点,老师们每年除了本学科的书以外至少要读三十本书,这是从我们教师素养或者人文素养方面应该要求的。

04

我们的魅力就在课堂上,我们的魅力就是和老师和学生教、学、悟中生发出故事,这样才能保持真正的年轻。

05

所有课堂的结果我认为文江院长说的非常好,就是要见人见分。见人就是学生素养、素质、能力的提升,见分就是要提分。我认为还要提质,有质量;最终要提智。今后我们的课就是常态课的打磨,常态课的研究,常态课的再议。如何让课堂更有趣味,增强体验式的教学,把课堂变成乐园,构建沉浸式的学习形式和环境,通过“七中七度智慧好课堂”的改革,在这一点上我们一起努力。

“一课两上三议”、“七中七度智慧好课堂”在深度打磨中。





栏目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