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随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师生随笔 > 正文

赵红:“叩问与应答”-----山东昌乐二中学习带给我的思考

作者编辑:admin 点击次数:1767次

“叩问与应答”-----山东昌乐二中学习带给我的思考

赵红
带着对新课程改革进程的疑问与新型教学观的憧憬慕名来到了昌乐二中。在此之前虽对山东课改竖起的这面旗帜早有耳闻,但身临其境之后,还是感慨万千……
山东-----孔夫子的故乡,一个有着浓郁文化底蕴曾经的应试大省,一个推进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第一批实验区,四年来不断在实践中探索,虽波波折折,跌宕起伏,但这些改革的先行者还是以自己的智慧与汗水换来了教育改革的春天!现已在政府的参与下,进入了第二轮深化改革阶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弥漫着理想主义与完美主义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美好的教育前景!
然而,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完全可以用“坚不可摧”来形容,从教育为政治服务到为社会服务,学校从单一追求升学率到关注学生综合发展,回归人性的本真,这其中需要经历怎样的转轨过程?
就参观体会而言,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     关于“教学模式”的叩问与应答:
所谓“模式”,包含有“程式化”的意思,即按照“模式”所要求的步骤,一步步操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昌乐二中把课堂规划为“271”模式,每一环节都有设计的要求、时间的限制、教学的意图,意在突出新课改对教学的要求。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按照这个模式套用,虽不能说每节课都成功,都完美,但确实在推进新的教学观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教学效果、教学成绩方面也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然而,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学习阶段都用同一模式授课未必是最科学的,但是在改革的初期阶段,这种整齐划一的“中国特色”方式,却能在强化新课改的理念方面,推波助澜!有效贯彻!
2009年河北省参与到新课改的行列中来,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模式,但不能套用“271”模式,2、7、1的比例在我校不适用,“特优”“优秀”“待优”的2、7、1比例适用于自然人群比例,而我校前两者比例过小,后者的比例过大!所以“小组学习”的这种“生生互动”带动性较差,效果不佳,对有些学科,某些内容在可行性的前提下,可以增加!但不是所有科目、内容都可以进行!
七中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针对我校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学习基础等具体情况,在加强学习兴趣、呼唤主动学习意识、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方面下工夫!我以前曾提到的“CMC”教学模式,在环节上可以进一步细化!特别强化“M”环节,即:“师生互动”,以学术水平最高的教师带动绝大部分的“待优生”,在这方面可以以“学科组”为单位进一步研讨,推出以学科组为代表的“样板课”,最后定型!并配合以宣传和推广,即“七中特色的教学模式”!
二、     关于改革进行时机、方式的叩问与应答:
对“昌乐二中”的学习,很难做到“短、平、快”,很难“立杆就见影”!因为“昌乐类型的改革”需要三个条件:1、思想意识的改革(大背景)2、技巧方法的改革(校园背景)3、评价机制的改革(政府行为)。因为教育有“长效性”的特点,三个条件有一个不能满足,“草根式”的改革很容易中途夭折或不了了之。我们应该怎么办?恰好今年开始新课改,具备了这样的大背景,目前,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最佳时机,以最佳方式完成平稳过渡与转轨!
三、     关于管理模式的叩问与应答:
“昌乐二中”学生的自主管理模式,可借鉴,我们的学生,学习素质较差,但管理素质未必差,给每个孩子个性发展的空间,施展他们的才能,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利于学习的促进!学校的行政管理也可对他们的企业化环节管理有所借鉴!


总之,教育没有完美的,每个国家对自己的教育都不甚满意,但都在努力前行,我理解的教育就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带领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
栏目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