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随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师生随笔 > 正文

刘永刚:诱导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作者编辑:admin 点击次数:1654次

诱导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刘永刚
人的知识,能力是从哪里来的?从学习中来,从前人的知识、经验学习中来,从实践的学习中来。学习是人的本性,孩子出生不久,他们就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中开始学习。也就是说,学习是一种人生状态。学校教育就是为满足人的学习需要发展起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强调的都是“学会”。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明白,学生的知识归根结底是学生学会的。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会”之“会”就是指学生学习能力。 “聪明”的学生都是学习能力强的,即使高学历的人他们也是在从业以后,靠自己的学习能力去服务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的。因而,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般来说,影响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变量有四个:生理变量、情境变量(人文环境变量)、认知结构变量、学习动力变量。
本文拟就影响学生学习的四个变量来讨论有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
一、生理变量:指导学生生理成熟程度、大脑发育程度及锻炼、娱乐、营养、休息的调节,这是影响学生生理状态、学习状态的第一变量。
首先,我们关注孩子的生理成熟程度。通常,家长们都不会让两三岁的孩子去上学,因为这时候的孩子还是玩耍的孩童。其实,玩耍即“有趣的活动”(实践),特点是“有趣”,实质是孩子和外界打交道的认识活动(学习)。不过,孩童时期的这种认识活动遵循的是“我愿意怎样”。而上学接受教育必须逐渐完成向“我应该怎样”的过渡,即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这其中既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有趣的活动”进行诱导,又需要以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了的“立志”提升,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把“我应该怎样”变成“我愿意怎样”。
当前,一些家长愿意早点送孩子上学,给孩子埋下了厌学的隐患。大量事实证明:由小学引起的厌学,一生都难以彻底改变。即使孩子到了六周岁,也由于人的个体差异,由于家教的差异,环境的差异,一些孩子尚未成熟,使孩子难于融入学校生活,这是很值得关注的。
另外,我们应该重视学校生活调节,包括学生锻炼、娱乐、休息、营养等各个方面。当前,由于“升学率“的压力,造成学校的教育价值扭曲,青少年生活畸形。教育学告诉我们:孩子大脑的发育“激发于自由的创造环境,阻碍于压抑、强制或威胁的环境中。”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寓教于乐”的提法以是科学的。冷静地思考:成人热爱的事业不也是有趣的实践活动吗?社会活动讲“游戏规则”,“游戏”!不是恰当地道出人类活动的特点吗?严肃的“事业游戏”,关注学生生理特点,才能以此为基础,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情境(人文)环境变量:反映学生学习环境,精神氛围,家风、校风、班风甚至包括学生“交友圈”的氛围。
学生是在一定的人文环境中实现社会化的。这个过程是以科学精神为主导的人文过程。我们特别指出的是,孩子们在青少年时代,从众心理很强,尤其在他们进入生理发育高峰期后,更容易受媒体、网络、周边环境的影响。部分孩子对真、善、美的追求迷失方向。“时尚”往往首先在青少年身上反映出来,比如:服饰、发型、行为举止、娱乐方式等等。因而,在孩子的生活空间,学校和家庭应该营造宜于提高学习能力的氛围。敏锐地注意排除不良风气对孩子的侵蚀。教师、家长在上述方面应该为学生做出表率。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但不能简单地靠“管束”实现家长意愿,要引导,从小就该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引导孩子在玩耍中学习文化,孩子越小玩耍的比重应该越大,逐渐在“寓教于乐”中,增多学习内容,直至把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切不可过早加压,致使孩子视学习为畏途。
学校同样应该坚持“寓教于乐”,让孩子对学校班级建立归属感,视老师为亲人。亲其师,信其道!
家庭的过于严厉,老师的过于冷酷,都会扼杀学生学习兴趣。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很值得研究。
只有营造和谐暖人的人文环境,学校教育才能成为对学生“优势影响”,才能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有效抵御不良风气的影响;才能推动学生受教育的人文过程正常进行。
三、认知结构变量:认知结构反映学生掌握知识多少,清晰度及认知组织方式。
认知结构是学生同化新知识的基础。教育学告诉我们:“从孩子到成人都是以自己掌握的知识为据去探求新知识的意义的”。以系统化知识为特点的学校教育正是依据了这一前提。
依据认知结构理论,我们需要研究教与学中的如下问题。
1、教与学:学校教育是涵蕴真善美的德智体美的整体教育,教者应该对自己所教内容形成信仰,即任何疑点都应排除,连教师自己都不坚信正确的教学,怎能引导学生学会呢?同样,学生学习也应该把所学知识吃透,不留任何疑点,直至对所学内容的真善美境界没有任何疑问,以至形成“信仰”,大至一个学说,小至一个公式,确实做到心领神会,成为“当然”的认识,清晰明确,运用起来就像拿起食物直往嘴里送,而不会送至耳孔一样。如果把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都掌握到这个程度,再去做一些巩固性、技能性、灵活性练习,哪能还会厌学呢!可惜,有些学校,有些教师的教学却背离了这一基本原理,学生的基础性学习不受重视,以至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不清的情况下,忙于高难练习的布置,致使老师遭难,学生遭难,成为无效教学。
2、认知策略: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不少教师和学生创造了诸如注意策略、记忆策略等。为了保证课堂注意力集中,学生不管听讲还是读书,坚持拿起笔来,边听边记。保证了自己始终集中精力从事学习。不少学生在记忆问题上抛开机械记忆的做法改为意义记忆,这些来自学生的创造告诉我们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创新,不仅是一种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而且也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自我实现开启了道路。在指导学生学习中有的老师组织学生编制章节知识板块的网络提纲,从而帮助学生优化了认知结构。不少老师还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提供参考书目,组织课外阅读经验交流会,有意丰富学生认识结构,组织专题辩论会,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只是提出质疑,对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有意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3、补课:学生认知结构出现系统中的缺失,则会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因而补课成为教学中经常性的活动。学生落课后老师给与补课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但学生学习能力不足,诸如学习兴趣缺失,学习信心、学习动力、学习志向的失落,则需要给与特别注意。
四、学习动力变量:指学生的心理状态,包括情感、兴趣、意志、信念、习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我们说学习是人的本性,学习的动力是好奇,好奇的背后有着情感和兴趣的支撑。如果说孩子们学前的好奇只是一种本能,那么学校教育中必须提升这种本能,因为学校教育是目的性很强的人类活动,如何使学生能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永保动力有增无减,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问题。
1、情感与兴趣:我们知道人的态度由三个因素构成:认知、情感、行为。而情感是决定人的态度的核心。所以,我们主张,学生入学后应关注学生对学校班级归属感的形成,关注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人,形成“亲其师,信其道”效应。而:“兴趣”需要“寓教于乐”的教学,更需要帮助缺失兴趣的学生。学生学习兴趣确实有的因为非学习因素的干扰,如家庭状况的干扰,病痛的干扰,上网成瘾的干扰等,当然应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属于学习本身的问题,往往是“未能入门”造成的,因为一切兴趣都产生于入门之后。所以,帮助学生“入门”,正是诱导学生兴趣的关节点。
2、立志与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七个层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前四个层级属缺失性需要,即越缺失越需要,后三个层级属丰富性需要,即越丰富越需要。其实这七个层级我们可以概括为生存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即人生一要生存、二要为社会服务、为人们服务,实现“自我价值”。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就是人生!我们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能力,就是建立在学生人生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自己的人生需要,从而立志成才,自觉“入门”,自觉提升学习兴趣,理智地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磨练意志,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目标激励:我们知道,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讲,他们总是“干着现在,想着将来”的,理想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同样,在不同时间段内,学生总有自己的具体目标,大至考什么学校,小至每次考试考多少分,年级排多少名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合理的目标对人是有着巨大的激励力量的。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公式:激励=期望×效价。目标对人的激励力量与期望的效价成正比。效价即目标对人的意义,当然目标对人的好处越多给人的激励力量越大。但是,影响激励力量的还有“期望”,即实现目标的把握程度。目标的意义再大,而没有实现的可能,激励力量也等于“零”。也就是说,我们在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必须同时关注两个量:期望,效价。
4、批评与原谅:这是一个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重要问题。学生是在犯错误中学会不犯错误的。因而老师应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而且,我们批评学生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从心底里理解:“老师是为了我好,为了我成才,才指出我的缺点的。”同时,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应选择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老师的有意原谅,可能是最有教育意义的方法。至于个别学生因个性而表现的好说、好动或情绪性烦躁引发的弱点,更应宽恕并给予心理调节。
总之,学生学习能力是学生成才的核心能力,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从影响学生的几个变量的多个方面入手,从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逐渐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009年9月
栏目导航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