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随笔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师生随笔 > 正文

2011年高考化学复习策略

作者编辑:admin 点击次数:1739次

依纲扣标用本——2011年高考化学复习策略

闫素静
依据考试说明,紧扣课程标准,用好课本分块(专题)复习。
虽然本届是最后一届使用旧教材的考生,但是高考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向新课改靠近。从近3年新课改的高考试题看,命题已基本与课改理念接轨,即:以高中化学基本知识为载体,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高考试题立足于考查学习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深入细致地研究化学学科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紧扣课程标准,以教材为主体,用好教材,整合教材的相关内容,探明高考方向,提高高考复习的有效性。
一、研制复习的基本模式,制定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控制好复习节奏。
以课本为中心,按教材的知识体系,以《考试说明》、《课程标准》为准绳,根据生源的实际情况,制定周密可行的高考复习基本模式和备考计划,系统进行知识覆盖全面的专题复习。
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化学1(必修)》为参考依据,分小型专题落实在每一节内容上。化学反应原理以选修模块为主,兼顾必修。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以《化学2(必修)第一章为主,兼顾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以官能团为知识体系,对必修和选修进行整合。
每一小型专题对知识的概念整合用一课时,典型题型的归纳整理用一课时,检测反馈用一课时。每个星期可以完成2个小型专题或一个较大的专题,赶2底到3初进行第一次模拟考试时可以完成第一轮的走书阶段复习。
3份新考试说明下来,再仔细阅读并对照检查第一轮复习对考试说明中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落实情况和考试说明中的变化点,查漏补缺的同时分大专题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实验等知识分别通过点、线、面连成知识网络。知识的归纳不在局限于某一章节,要将中学阶段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强化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信息的接受、吸收、整合能力,实验的探究能力,加强学科内综合训练。
到5月份主要是第三轮综合模拟复习。一方面通过最新试题进行理综试卷的适应性训练,同时还可以对考生做过的试题针对《考试说明》中的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进行纵向分专题整理。从知识、能力、心理上全面做好考试准备,提高学生对高考的适应性,提高实战能力。
把握好第一轮全面,第二轮专题,第三轮综合训练的复习规律。清楚复习阶段应达到的目标,应落实的重点,并配以相应难度层次的训练题。
二、依据《考试说明》,紧扣课程标准,用好课本分块(专题)进行复习,发展精细思维。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无法替代的,依据《考试说明》确定出来的每一个专题,在教材中均能对应于一节或一章相应的内容,复习时适时地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熟悉知识的落脚点,在教材中产生联想记忆。从回忆的角度,恢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精细思维。
例如:1.以《考试说明》中一、必考内容部分(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1、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2、化学用语为依据,以第二章的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为载体和落脚点,回忆初中所学的分子、原子、离子、原子团,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的分类等基本概念。理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金属、非金属,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进一步理解物质的组成、性质,从发散思维的角度对物质进行了分类。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高考加强了对化学用语的考查,要求用规范的化学用语和语言文字来作答,但学生做题时错误百出,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整理归纳。
2、《考试说明》中一、必考内容(一)4及(二)2常用计量的(4)(5)(6)(7)(8)及3溶液为依据,以课本中第一章第三节为落脚点,对物质的量进行复习整理,通过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使学生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巩固初中已学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了解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知道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的相互关系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复习巩固初中所学的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学会有关计算。了解溶液的组成,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新课程的高考试题,命题有所发展,没有单独的计算题,淡化了纯计算的内容,更多的将化学计算与化学实验、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提前做一些准备性的复习工作,将化学计算贯穿于今后整个复习过程,即能分散难点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依据《考试说明》一、必考内容(二)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7、电解质溶液中的(1)(2)(3)(7),以第二章第二节为载体和落脚点,使学生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离子反应等基本概念,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常见离子的检验法,并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并不扩展到选修教材,达到了分专题分层次复习的目的,又分散了难点。
4、根据课程标准中一、必考内容(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金属以Na、Al、Fe、Cu(Mg),非金属以H、C、N、O、Si、S、C1为典型代表物,了解其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上述各元素作为知识点,可以辐射到同主族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及个别元素的特性。然后分两个专题对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共同性质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即能掌握细节,又能系统性规律性的认识,学生对合金的概念、金属的活动顺序及其应用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关注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试题改编
复习中切忌就题论题,要树立让学生上岸,教师下海,降低知识难度,提高能力要求的教学理念,重视对高考试题和考纲例题的研究。不仅要分析不同版本教材的重合点,也要研究不同版本教材对中知识的自然生长点。
课后习题可以说就是高考的母题,高一高二上新课时,一定要把课后习题融会贯通,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基础试题,也是经典试题,历经多年后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精选往年对落实基础与技能有效的经典高考试题,选择高考题中精华的部分进行重组、变形和创新改编。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进行训练。坚决反对教师不加选择地让学生进行成套的试题训练(有的复习资料印刷粗糙,错误连连,试题堆砌),耽误学生时间,浪费学生精力,消磨了学生的兴趣。
栏目导航
Baidu
map